注册 登录
英山论坛-英山人的网上家园 返回首页

书斋幽语的个人空间 https://bbs.yingshan.cn/?23294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郧县有个“流鱼洞” 清明前后鱼纷流

已有 600 次阅读2011-4-12 09:54 |个人分类:文章摘编|

        郧县谭山镇鱼塘村有一个崖洞,每年清明节前后,从崖洞中顺着泉水源源不断地往外流鱼,成为一道非常奇特的自然景观,当地人称之为“流鱼洞”。它倒底有多奇特呢?

        鱼塘村距郧县谭山集镇不远,在滔河流经的皮家营处,河岸边有一座几百米高的悬崖,悬崖中间有个崖洞,一股泉水从崖洞中喷涌而出,这个崖洞就是当地人所说的“流鱼洞”。眼下清明才过,当地村民纷纷赶来用特制的竹篓从泉水口处接鱼。“这都是今天上午流的,昨天流了一两百斤,多时一天流个五六百斤。”

        据当地村民介绍,每年清明节前后,鱼就会顺着泉水往外流,初开始是晚上流鱼,由几条到几十条,每晚流鱼少则几十斤多则几百斤。

        郧县皮家营村民皮兴林:“这都是我们今天上午捞的,有个一二十斤。以前最多的象这个季节一晚上都是三四百斤,今年流了一个多月了。这个鱼是从惊蛰开始流,清明前十天或后十天慢慢地就少了,白天流的少些。”

        据村民回忆,1965年有一天从白天到晚上流出的鱼有5000多斤,景象非常壮观。这些流出的鱼为圆棍形,最大的有一斤多重,最小的有十厘米长。有趣的是,不同时期流出的鱼,鱼鳍也会不同,村民们通过鱼鳍的颜色变化就能知道鱼还能流多久。

        郧县皮家营村民皮志广:“这个鱼鳍刚开始是白的,以后慢慢由白变红,最后变成鲜红就快流完了。”

        由于流出的鱼与当地河流中的鱼不同,它肉质鲜嫩,味道鲜香,每当流鱼季节来临,方圆几十公里的人都会云集到这里,观赏、守候,带点鱼回家尽情享受。

        这个流鱼洞是怎么形成的,流出的鱼到底是什么鱼,这到现在还是个谜。

        郧县皮家营村民:“这个鱼我们也不知道啥时间发现的,我们老祖先在这儿人老几代都不知道。”

        “这个鱼也不知道是啥鱼,我们县里搞水产的他们都不知道。”

 

    

秦岭巴山流鱼洞

        4月11日《十堰日报》报道,郧县谭山镇鱼塘沟村七组有个“流鱼洞”,每年清明节前后,在村子附近靠河边的悬崖上,有一眼碗口粗的山泉源源不断地往外流鱼。今年只流出三四百公斤,估计与去冬今春的干旱少雨有关。据当地村民回忆,1965年有一天,从白天到晚上流出的鱼有2500多公斤。而且这种鱼肉质鲜嫩,没有细刺,油而不腻,煎煮时香气四溢,吃后口留余香。
        这种“流鱼洞”,郧县有,郧西县也有;秦岭南麓有,巴山北坡也有。《郧西县志》记载,郧西县香口乡黄云铺村大黄龙洞,清道光年间涌大水、出大鱼,村民抢鱼斗殴死人,后水渐小,现有石碑。洞内有河床,洞外下首河边有泉眼,一米见方,有碗粗泉水从岩穴外溢,冬暖夏凉,常年不枯,冬春多鱼,解放后略有淤积。香口乡茅塔村田家坡下,有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泉水眼。清清的泉水,长流不止。每年清明时节,便有大量泉鱼从泉眼中跃出。其中有一股一个流量大的水,从天河西岸河滩边涌出,人称“鱼洞子”。解放前,水从一米高岩壁上流出,今洞口淤积。1947年出鱼近万斤,1985年春出鱼300余斤。《房县志》记载,在房县城西90公里的秦口乡项家村,有个红莲洞。洞高3米、宽4米、深150米。洞内有泉水四季常流,每年春雷始,洞中泉鱼涌出,多者千余斤。《竹山县志》记载,在竹山县最南端、距县城130公里、与重庆市巫溪县接壤处,有一个名叫墨池的地方,因四周崇山峻岭、奇石峥嵘、中部平坦、形如砚台,故名墨池。在墨池下方半山之中有一个鱼洞子,每逢春夏交替时,在连降大雨之后,洞中流水增大,此时有鱼随水而出,所以称鱼洞子。鱼出时,当地村民以背篓等透水工具在洞口接鱼。这种鱼洞子在墨池以下的渣鱼河等地还有好几处,洞中流出来的鱼当地人称为“钱鱼”。这种鱼,因鳞片很小,形似古铜钱,故有此名。《神农架志》记载,在与竹山县交界的神农架有很多鱼洞子,较大的如松柏鱼洞、泮水鱼洞、两河口鱼洞、官封鱼洞等几十处。这些鱼洞各有特色,所出之鱼各不相同。清泉鱼洞多出鲢鱼,宋家拐鱼洞多出鲫鱼,后河鱼洞多出杨条鱼,野马河鱼洞多出无鳞鱼,其它鱼洞则多出钱鱼。每年农历三月,当第一声春雷响后,栖息在鱼洞的钱鱼便纷纷随泉水涌出洞口,这便是神农架一年一度的渔汛。当地群众只用一些简单的捕捞工具,便可收获成千上万斤鲜鱼。
        这类鱼洞子,不仅秦巴山区有,长江下游、黄河流域也有。据媒体报道,江西武宁县宋溪乡山口村有一泉水洞,高1.5米、宽2米,人弯腰可入内,走十多米后洞口渐小,从洞内流出一股清泉,四季不竭。有趣的是,每年五六月间,有成群的鱼随泉水涌出,出洞后结伴嬉戏,游一段路程后鱼群就不再往下游了,然后掉头逆水而上,返回洞中。在河北省涞水县境内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野三坡,其中心区有一眼“鱼骨洞泉”,系永久性独眼巨泉,泉水从山崖石窟中流出,喷泉口直径约30厘米,水质极为清澈,自然流量为每秒0.3立方米以上。每年农历谷雨前后,从泉口会随水喷出活蹦乱跳的鲜鱼,数量不少,每年达1000公斤左右,甚为可观。这种鱼如候鸟一样,年年按时流出,9月鱼又复归山洞越冬,成为京畿鱼泉奇观,又堪称河北“八大怪泉”之一。位于河北省佛洞塔山麓的鱼谷洞泉,泉水甘冽清凉,富含有益人体的矿物质,流量为每秒0.42立方米。每逢农历谷雨节前后,从泉洞中不断地喷出鱼来,每尾重约六七两,黑背白肚,肉味鲜美,鱼骨坚硬,当地人称它为“石口鱼”,学名叫“多鳞铲颌鱼”。每到喷鱼季节,附近村民便携筐背篓,前往捕捞,热闹非凡。
        郧县“流鱼洞”在鱼塘沟村,说明这种“鱼洞子”古已有之。在距今约1700年即公元350年左右成书的 〔晋〕常璩 《华阳国志·汉中志》中,就有“鱼穴”即“鱼洞子”的记载:“沔阳县,州治,有铁官。又有度水。水有二源:一曰清检,二曰浊检,并有鱼穴。清水出(鱼奥),浊水出鲋,常以二月八月取。”《水经注》云:度水“出阳平北山,水有二源:一曰清检,出隹鱹。二曰浊检,出好鲋。常以二月八月取之,美珍常味。”《华阳国志校补图注》的作者、历史学家任乃强先生考证说,郦道元著《水经注》引常璩《华阳国志》清检、浊检文,不言“鱼穴”,但谓水中出佳鱹、好鲋,而於《水经注·褒水》云:“又东南得丙水口,水上承丙穴。穴出嘉鱼,常以三月出,十月入地。[色情内容,不予显示.]广五六尺,去平地七八尺,有泉悬注;鱼自穴下透入水。[色情内容,不予显示.]向丙,故曰丙穴。下注褒水。”《常志》未言丙穴,盖郦氏疑《常志》误而改之,实则皆是鱼穴,各依山行者所见记之。《环宇记》褒城县云:“丙水源出县西北牛头山。《舆地志》云,‘按河南及巴陵、昆阳并有丙穴出嘉鱼’即此类也。”〔宋〕范成大在《吴船录》中记载了四川眉州附近的 “唤鱼潭”:“登岸即入山径,半里有唤鱼潭。水出岩下,莫知浅深,是谓龙之窟宅。人拍手潭上,则群鱼自岩下出,然莫敢玩。两年前,有监司从卒浴其中,若有物曳人崖下。翌日,尸浮出江上。”
        诸如此类的鱼洞,为什么会出鱼呢?据实地考察,这些鱼洞子一般离河床一米高左右,虽然洞口大小不一,但常年都有泉水流出。夏季,当河水上涨与鱼洞相通时,许多鱼游入洞中,有些在洞中越冬,到次年大地回春,洞中泉水相对转冷,便随泉水挤出洞口,回到河中。任乃强先生解释说,凡石灰岩地层,每多伏穴潜流,或数十百里纡曲潜出,使人难辨原委。上游河或湖中有鱼者,则下口往往随水出鱼。其鱼流出有时:上游水浅不及[色情内容,不予显示.],则鱼不能入穴;漫过[色情内容,不予显示.]时,则鱼虽入穴,顿感光与空气不足,易于泳还;惟水适漫[色情内容,不予显示.],存有半穴空气时,鱼游最远,遂不得还,随水自下口流出。故鱼盛出时恒在春秋季节。曾见宝兴县鱼泉,鱼随水出时皆懵然如失知觉,经入浅草滩昏眠久之,乃复活泼,由阳光与空气久也。鱼泉,四川云阳、梁平、开县皆有之,湘黔间尤多,固不必丙水、丙穴也。这个解释,可为一说,录以备考。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免责声明|手机版|小黑屋|英山在线 ( 鄂ICP备12016885号 ) |鄂公网安备42112402000088号 未成年人保护热线:12345

GMT+8, 2025-7-16 14: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