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论坛-英山人的网上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查看: 88254|回复: 5

茶叶增值"一招鲜"——记湖北省英山县茶叶保鲜贮藏技术发明者易华

[复制链接]

升级   68.6%

48

主题

1699

回帖

184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843

社区QQ达人

发表于 2020-3-14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英山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作者:秦顺宁
来源:摘自《湖北文史》2017年第2辑
前 言
朋友,当你沏上一杯香茗,和父母、爱人或友人愉快地聊天时,那是怎样一种惬意的享受啊。此时,茶就是你浓浓的亲情、友情的传递者。当你冥思苦想时,只要一杯茶在手,会让思索也变成一种独特的享受。而当你忧愁烦闷时,它又会让你心宁气静。总之,生活中茶的身影几乎无时不在,我们处处都离不开茶。
古人发明了茶,文人墨客细细品尝,将其佳处深挖细掘,并惟恐人不知,便写出了一部厚厚的《茶经》以昭告天下。于是,品茶之道遂传之于后,并逐渐流传开来。
茶之根在中国,茶之道亦在中国,并远播东洋南洋,再后来咱东风西渐,醺醉了欧美,让金发碧眼的洋人也端起了茶杯。不过无论是精致考究的东洋人,还是机敏善思的西洋人,在形成自己独特的茶文化的时候,却无一人深究茶之质如何保养才得法。东洋人考究的是饮茶的程式,那喝茶的套路繁密得让人惊叹。西洋人考究的则是茶之品质,对其构成进行了深入具体的研究,结果是除了赞叹还是赞叹。二者似乎都会品,然真品出道道来的还是咱中国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对肉类,西洋人发明了冷冻技术以保鲜,而对干制品,他们就随意了,一旦变质发霉扔掉便是,很少会想到也对它们来一番处理。肉类的品尝不难,稍有质变就是味觉迟钝的人也能辨得出,而像茶之类的东西就难以察觉了。但咱中国人这方面可就强多了。不知从何时起,中国人就发明了一种利用报废瓶胆装茶叶的新招,改善了陈茶的品质。瓶胆这个舶来品,在节俭成风的中国人手中,陡然地变换了花样,拿来贮存咱们的茶叶了。这一试可了不得,比那些用漂亮的瓶瓶罐罐装的陈茶好喝多了。于是,此法在民间悄然流传开来。若陆羽在世,一定会欣然前往取经的。
之后,很多年,此法一直被沿用着,没谁再思考如何改进,其贮藏的原理是什么。此茶虽好喝,却不能进行大规模的贮藏,无数鲜美的春茶、夏茶只能眼睁睁地在茶商手中贬值,也因此影响了茶农的生产,产叶茶量始终上不去。
但终于有一天,一个什么专家行头也没有的人,他陡然思索起这个道道来,然后经过好几年的反复考察与试验,终于发现了绿茶保鲜的秘密,彻底化解了这个千古难解之谜。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湖北省英山县的易华。
英山地处大别山南麓,绵延着起伏不尽的雄峻山峦。在这块颇为偏僻之地,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一千多年前曾诞生过一个叫毕昇的伟大发明家,他的发明推动了整个世界文明的进程。今天,这里再次诞生了一位属于英山本土的发明家,像毕昇一样,他让他的发明走出了个人的小圈子,不仅给英山人民带来了福祉,还惠及了湖北以及整个中国,再度为英山添了一抹明亮的科学光环。
伟大的发明,往往直接来自实践,无需用公式进行繁琐的推理演算,也无需什么专业文凭。所以,我们毫不奇怪黄道婆能够改进织布机,瓦特能够发明蒸汽机,爱迪生能够发明电灯。没有专业文凭,但这丝毫不能掩饰他们智慧的光芒。这一点同样适用于英山发明家易华。他虽没有进行过系统的茶叶专业学习,但他照样能够进行相关的茶叶研究,而且可以在实践中做出杰出的贡献。并且事实证明,他不仅能够,而且也做出了了不起的成绩。这是很多研究了一辈子的茶业专家都望尘莫及的。
苦难的童年时代
易华这个人,喜欢鼓捣些别人没有搞过的东西,譬如卖茶、种蔬菜、推广环保铅笔等,还喜欢救济施舍流浪汉,动不动还向政协提这建议那建议的。
现在他已六十出头了,可整天还是闲不住,一直在忙碌着,不能像多数老人那样安享天伦之乐。他之所以这样,背后有许多常人所不知道的艰难苦涩。
易华最艰难的岁月就是他的童年少年时期。当他站在你面前时,你很难将他和流浪、乞讨联想起来。但他曾经确实一度深陷过那种看不到丝毫希望的生活。尽管后来他终于熬了过来,但那段令人伤心断肠的漫长岁月显然给他烙上了难以抚平的伤痛,成年后这始终成为激励着他每天奋斗的强大动力。
当初易华才出生四个月,母亲便不幸辞世,父亲续娶了一个老婆,将婴儿的他送给了一个要饭的女人,姐姐则送到了另一家,哥哥送到了孤儿院。稍大,他便跟着养母四处要饭,在颠沛流离中乞讨生活。那时社会风气好,总是不断有人给他们母子以施舍,让他们得以活下来。可祸不单行,在他六岁的时候,养母也死了,他一下子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了。在别人的指点下,他怀着一线希望找到了生父,但生父没有接纳他。
结果又有好心人给他指路,叫他去找养母生前的一位朋友,那人叫易元普,在黄州,没有女人,也没有孩子,会善待他收留他的。尽管这一出走,面临着的很可能是无尽的孤独、黑暗、恐惧,但总有一线希望的生机。才六岁的他已早早懂事,心中只有一个强烈的信念,那就是无论如何都要活着,为了活着,前途不管有多难,都得独自去闯荡。生还是死,听天由命吧。
于是,年幼的他柱着一根棍子,手里拿着一个破碗,独自踏上了一次特别漫长的乞讨之路。每天风餐露宿,走到哪儿问到哪儿,饭要到哪儿,天黑了,实在走不动了,就躺在人家的屋檐下踡着身子歇息。最可怕的是走在荒郊野外,见不到一个人,天又黑了,身子又冷又饿,山林中还传来野狼的嚎叫……不过,上苍总算垂青于他,一路上有惊无险。一个月,又一个月,直到三个多月过去了,这个幼小的孤独无助的孩子,才终于磕磕碰碰地到达了目的地——黄州南湖农场,这世上唯一能够收留他的地方。
当他找到养父说明原因后,养父心疼得一把将他搂进怀里。此后,他们父子遂相依为命,在很多人的帮助下以及国家的支持下,他从小学读到了大学。
事业从这里腾飞
1984年,易华从黄冈教育学院专科毕业,被分到英山县第三中学从事英语教学,他以满怀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去。
易华不仅关怀着身边的每一个**,也关怀着整个英山县的老百姓,不因自己只是一介书生就认为自己不能有所作为。有所思,才能有所为。易华哪能忘记自己讨米要饭的童年时代,很多英山贫穷的老百姓是如何帮助他关怀他,让他度过那苦难的日子的。现在他已成长为一个健壮的青年了,而且有知识有文化,理当为他们做点什么。而那时英山百姓日子仍然过得十分艰难,很多人没吃没穿,大冬天有的甚至没袄子穿,衣服里塞些稻草来保暖;不少人袄子旧了不暖和,就用草绳捆腰,以贴身些;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一些人无米下炊,常常要跑到安徽那边去搞些红薯来充饥……这些景况让易华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觉得自己理当为他们做点什么,改善他们的生活,不再过这样贫穷的日子。而这也是他理当肩负起的责任,不然对不住那些当年的好心人。
于是业余时候,他没心情去谈情说爱,总是埋头思索着如何搞活英山的经济,如何提高英山老百姓的收入,让他们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为此他遍查书籍资料,深入了解英山的山水地理形势,土壤结构及其分布状态,农作物及药材种植情况。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一些难题难住了他,百思不得其解。他知道只有做进一步实地考察,才能化解这些疑团。
做实地考察,对不少人来说可是件大难事,那是要付出很多艰辛的。但对于幼年时期经历过流浪生活的易华来说,这事尽管艰难,但不能阻止他探寻的脚步,没有什么比幼年孤苦的流浪生活再可怕的了,更何况他现在已是一个有见识的健壮青年。于是,他毅然搞起了乡村实地调查,利用星期天和寒暑假骑着自行车在英山的各乡镇到处奔走,常常吃住在当地农民家里。所到之处,他均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地貎、农业生产的研究,挨家挨户地访问一个一个的农民,并一边走一边在笔记本上写写划划,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84年底,他终于写成了一篇长达万言的调查报告,并把它呈报给了当时的县委书记黄俊,建议英山东河种药材,西河种茶叶,南河发展养殖业。此举令黄书记大为称赏,把他的调查报告交给县委领导班子成员讨论,大家认为他提的建议有价值,应该被采纳。然后,县委信访办主任给他回了信,对他予以了赞扬和肯定,并鼓励他继续努力。
随后县委组织部派了4个人对易华进行了全面考核,不久就下了一纸调令,将易华调进了县委组织部。从此,易华踏上了一条宽广大道,能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施展他报效英山父老的雄心壮志了。
一个昔日的讨米娃,终于在党和人民的关怀下成长为一个坚强的有知识有追求的有志青年。他将用一腔热血来反哺这片养育了他的红土地。
在时代的潮流中,这种基于深厚的乡土情结而逆流而上,扎根乡村,脚踏实地地把自己奉献给脚下的一片热土,比之于到大城市淘金不知要勇敢多少倍,而且要高尚许多。况且能够实施展平生之志,这未尝不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推广种茶遇阻 竟逢千古难题
易华进入行政后,先在县委组织部工作,后调到政协。在政协工作时,他被下派到英山县杨柳湾镇当科技副镇长,负责茶叶推广工作。那是1995年春,他已经四十一岁了。
对上级的工作安排,易华从不闹意见,总是认认真真地去做,履行自己的职责。对不懂的感到迷惘困惑的地方,总是要搞个调查研究,直到弄懂了解决了才罢手。这使他积累了不少经验。
发展英山茶叶种植,他也是积极倡导者、组织实施者之一。
当时,英山种茶农户不多,产量也不高,不少农民不愿种。干部们白天到村里去做农民的工作,叫他们种茶,并由政府免费提供茶苗,到收获季节时统一进行收购。碍于政府干部的"情面",农民白天把政府发的茶苗给种了,一到晚上就拔了,出现人走茶"拔"的怪现象,给政府财政造成了很大损失。
难道是英山真的不适合种茶,种茶有损英山农民的收入?如果这是真的话,他易华当初的建议就错了。一想到这儿,易华不禁额头冒出了冷汗。真错了,那会给英山带来多大的损失啊,既劳民又伤财,而他易华也就犯下了大错了,下半辈子就算再努力也补不回来了。这弄巧成拙的事难道就要在自己身上应验了么?
英山不适合种茶,对一般干部来说并没多大损失,对他易华则几乎可谓"灭顶之灾",这意味着他报效英山父老乡亲的梦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会变得支离破碎。若如此,他还有什么脸面面对生养他的一片热土呢?
功败垂成在此一举。带着别人所没有的苦恼和巨大的压力,他到联系村挨家挨户地进行调查。开始的时候,农民们一个个都守口如瓶,怕他这个县里来的干部。在他一再做工作后,他们才说了实话:"种茶不划算,不如种粮食蔬菜,要种三到五年才有效,而且只是春天卖一点,六月后采摘的茶叶卖不出去,容易变质,才做的新鲜茶叶,不几天就馊了……这茶实在种不得啊,那可是亏本的买卖。"
听他们如此说,易华心凉了大半截。但他不甘心事业就此止步,决定进行一番更深入的调查研究。之后,他带着这个问题,自掏腰包,跑遍了中国几个产茶大省。去了福建安溪、浙江新昌、安徽黄山等地,还去了北京茶叶市场。调查的结果令他沮丧极了,原来全国都普遍存在这个问题,并非英山所独有。也就是说,种茶真的挣不了几个钱,而且还浪费土地资源。如果这一现状不改变的话,人们能喝到好茶的时日实在不多,且只能是一种奢侈的享受。
如何让茶香真正四季飘香,这真是一个难题。"前人没有一个能解决这个问题,我易华能解决么?"易华不禁问自己,"在我的大力倡导下,目前英山种茶面积已达近20万亩,而且不少地还是良田,茶叶产量也已位居湖北第一、全国第四了。但是如果不能做到保鲜,产量越高不就亏得越厉害?那样我不是害了英山父老了?" "但是,我能不能找到一个有别于前人的途径呢?万一幸运降临到我头上,我成功了呢?可是,我这个没学过一天茶叶专业知识的能越过这个坎,找到解决问题的秘密吗……"
好多日子,易华脑海中就这样反复地思考着,并不断责备着自己,患得患失,吃不香,睡不好。
破解千古难题
这一晃就到年底了。一天,易华跟着杨柳镇的书记镇长到分管茶叶的时任张献民副县长家做客。待他们坐下后,张县长就从墙上取下一个悬挂着的瓶胆,从里面掏出茶叶,然后沏茶给他们喝。没想到这存到年底的茶泡出来竟碧绿碧绿的,颜色香味如春茶。"这茶叶怎么样?"张县长问他们道。"好喝。""味道不错。""嗯,很有春茶的味。"
……他们一个个点头称赞。
"这瓶胆保存的茶虽好喝,但存量有限,只适合家庭存放。如果我们英山有人找到一种新的大规模保鲜方法,那我们英山茶农的种茶积极性一定会提高,产值会翻番。"张县长面露忧愁,语重心长地说道。
张县长用瓶胆贮藏茶叶的方法,是英山民间早就有的,不知起于何时,当然肯定是洋水瓶传进中国以后的事。更早时的做法是用坛子存放茶叶,并在坛子上边放些木炭以吸潮。但不管这两种方法有多好,它们都只适合家庭存放。
听了张县长这一番话,多日来愁眉不展的易华不由眼前一亮:"前人用了坛子用瓶胆,世易物异,方法也在随着不断更新。现在我们城镇人家很多都有冰箱了,它主要是用来保蔬果和肉类的鲜的,那么它在茶叶保鲜上是否会有效果呢?"
回家后,易华赶紧放了五斤鲜茶到冰箱底层的冷冻柜里。三个月后,他怀着欣喜的心情打开冷冻柜,没想到茶叶居然发霉了,全部呈现出灰白色。他一下懵了:经过-18°C的超低温冷冻怎么还长出了霉来,而且还是经过烘焙处理的?这难道是茶叶的生命力太脆弱,不服高温也不服冻?
几天后,当失败的感觉渐渐褪去,他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思考。
几个月后,易华心头豁然一喜:"我先前的思路没错,茶的保存和低温有很大关系,不然春茶为什么好喝呢?而夏茶、秋茶很快就坏掉了呢?再就是和茶的干湿度也有关系,很干的东西是长不出霉菌来的,难道是我密封不严?是啊,原包装就一层塑封的塑料袋,怎么抵得过冷冻柜里的不断入侵的湿气呢?"
得了经验后,他又买了几斤茶,多包了两层塑料袋,放到了冰柜里。三个月后拿出来一看,还是长霉了。然后,他又换了包装,这一回用更密封更厚实的铝箔袋。然而,待拿出来的时候,依然还是霉菌斑斑。不过霉得要轻些了,这使他不由得兴奋了起来。看来铝包装起作用了!"一点不错,这确实是湿气渗透的结果。"他想。
接下来,他就再加了一层铝箔袋。这回,尝试的效果是惊人的,茶叶受潮发霉的现象更少了。看来是密封还不太严。于是,便再加了一层铝箔袋来试。果然,茶叶比之前干了许多,看着模样倒也挺好的,但还是有些润,仍有微霉菌滋生,而且茶叶的原香味怎么也闻不着。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易华百思不得其解,白天晚上到处查找相关的资料,向好多一线制茶的能手和相关的技术人员、管理者、经营者询问请教,然而一个月又一个月过去了,所得甚少,所有的资料上和被询问人员都只是说茶叶保鲜的条件是要很干,至于干到什么程度,则没了下文。于是,他横下一条心,专程到省城武汉咨询了专家。专家说的和资料上说的没什么大的差别,也是说茶叶要干才行,至于要干到什么程度,则无法回答他,不过他认为易华存到冰箱里的茶叶之所以在密闭冷冻之后没了香味,确实是还不够干的缘故。因为不够干,茶叶的化学性质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这不是一冷什么问题就会解决的。而且,这位专家还在温控上面提醒他,叫他在现有的温度之上进行调节。"零下18度,对一种在亚热带生长的植物来说够低了,足以完全让它所有的细胞真正死亡,你怎么可能还闻得到它发散出来的香气呢?温度太低,就会破坏茶叶的活性菌,里面的莓也给冻死了。"
这种说法给了易华以信心。下一步,他的目的就是要寻找比现在还干的干度,同时还要在温度上做足文章。现在英山茶叶的干度是80%,尚含20%的水分,很显然这种茶叶就是在低温下也会腐烂变质的。
于是,他便无数次地自制茶叶,一点一点地减少茶叶水分,逐渐地提高茶叶的的干度,并将这些各个批次的茶叶分别在不同的温度下进行一遍又一遍的尝试,以寻找一个温度和干湿度最佳的契合点,而且每次都不厌其烦地进行了各项周密的记录。
这种埋头尝试一干便是三年。终于有一天,他打开冰箱中的茶叶袋,弄出一小撮来喝时,发现了既没有发霉又香气飘溢的好茶,兴奋得一拳捶在茶几上,"哈哈哈"地笑开了:"你这小家伙真让我好找!但是,你躲得再深,我也找到你啦!"
随即,他又唤妻子来看。妻子正在厨房忙活着哩,抽油烟机的轰轰的声响使她根本听不到他急切的呼唤。于是,他端着这杯刚沏好的,苦苦等待了三年的茶,激动地走进了厨房:"敏,你看,我的这杯茶怎样?你尝尝!""嗯,这会儿别来烦我,我忙着哩,不就是杯茶么?这个大冬天的,能喝到什么好茶。"妻子头也不回地说道。"你尝啊,抿一小口试试,它可比你脖子上的项链贵重多了,来得可不容易了。"妻子听到这话,马上意识到了什么:"那茶你试成功了?"手中的锅铲不由停了下来。"是啊,你看看这色泽,闻闻这味,不是春茶可胜似春茶啊!"妻子一看易华手中端着的那杯茶,果然碧绿得可爱,然后细细地抿了一口,不由称赏不绝:"好茶,好茶!嗯,真不错!好像是刚从锅里炒出来的。""哈,我成功了!"
……
成功的喜悦过去后,易华又有些不满足起来,那就是他觉得这茶虽不错,但和真正的春茶比起来还是有些细微区别的。于是,他又埋头干了起来,以寻找一个最佳贮藏点。这一干,又是一年多。一年后,即1996年底,易华终于揭开茶叶保鲜的真正秘密,那就是茶叶的最佳干湿度为93%~97%;适宜温度在-5°C~+5°C之间,最佳温度为0°C;外包装必须是双层铝箔袋。
通过研究,易华发现一般新茶烘干度在85%-90%,因温度较大,存放中茶叶易发生氧化,使茶叶叶色变黑、汤色变红、滋味变淡。茶叶在0°C以上保存,茶叶的化学成分、茶色素、茶多酚会缓慢发生变化,茶叶变黄;在0°C以下保存,茶叶的芳香物质会发生变化、汤味变淡、香气变低。如果将茶叶干度控制在93%-97%,可有效减少茶叶氧化的可能性;外套两层以上薄膜的新茶的芳香物质能在薄膜内保持;保存温度控制在0士5°C,以0°C为最合适,可有效防止茶叶的化学成分变化。这几种方法综合应用,茶叶的色、香、味、形就不会发生任何变化,能使贮存半年以上的茶色、香、味、形如同新茶,可使人们在一年四季的任何时候都能喝上香喷喷的碧绿的新茶。
这一发现不愧是新时代的一大创举,刷新了中国千年茶史的新纪录。
奉献秘方乐助茶人增收
在发现了茶叶贮藏保鲜的秘密之后,易华禁不住热血沸腾:这技术到底怎样,还要拿到市场上检验才行。于是,他决心将这一技术批量应用。
第二年6月,他贷款了50万,开始向全县各乡镇收购名优茶,并将县食品公司的冷库租了下来。这一举动,震惊了县里的很多领导,也让很多亲戚、朋友大感意外,大家一个个以为他疯了,纷纷奉劝他别做傻事。连先前站到他一边的妻子也开始动摇了,怀疑起自己的丈夫脑袋是不是出了毛病,后来干脆就坚决反对起来,而且以离婚相要挟。
面对这一切,易华毫不以为意,坚持我行我素。那个时节,茶叶的销路不好,卖价低,根本没有一位茶商收茶,农民手中的茶叶大多卖不出去,因此也没多少农民会采摘,即便采摘规模也很小。易华逆其道而行,兴师动众地派了几十人在全县各乡收茶,敦促农民采摘茶叶。从6月份一直收到10月半,一共收了10000斤,将全县的茶叶收了一半。这些茶全部一一贮存在食品公司的冷库里,等待着茶叶市场涨价后再抛售出去。
之后,茶叶果然从秋天的最低价开始涨起,而且每天涨3块左右。虽说见天涨,但易华心里还是有点慌。等涨到100块左右时,他到底有点沉不住气了,开始将冷库里的茶叶拿出来卖。正如所预见的那样,市场供不应求,每天要卖100斤左右。待涨到150块左右时,他已卖了5000斤了。当市场价长到300多块时,那批茶叶就全部卖完了。后来有人出每斤500元的价向他购买10斤,但他手上已经没货了。这时他心里后悔得不得了,觉得自己真不该把茶卖早了。
易华的这一举动轰动了湖北的整个茶叶行业,并影响到外省。一时间,全国各地的茶商都到英山来采购保鲜茶,加速了易华库存茶叶的销售。
这5000斤廉价的夏秋茶,经过易华的一番冷冻处理后再拿到市场上卖,价值迅速彪升,卖得比春天时节的春茶还贵。时候已过,隆冬季节人们却能喝到碧绿如春、香气四溢的"春茶",岂有不贵之理?
这一次的茶市下海,让易华足足赚了一大笔,高达120多万,使他陡然成为了"百万富翁"。这样的结果是令人欣慰的,不过最重要的是,它在向世人昭示着,易华的茶叶保鲜贮藏术是成功的,也是成熟的。要知道如果没有这一技术,春季产的名优茶到10月后就会变质,价格大跌,每斤顶多卖20块钱。而通过冷藏处理后的名优茶,秋冬季每斤要卖到280元以上,让人想不发财都不可能。
然而,个人的富足并不是天性善良的易华终极追求的目标。他不肯私藏他苦心经营了好几年才寻到的独家秘方,让自己富甲天下,他要将这一秘方公之于众,让更多的老百姓从中获益。
第二年,易华就把这个技术无私地交给了英山全县的茶农。英山一下建了30多个冷库,而名优茶的产量也一下长到了30多万公斤,是前一年的30多倍。此后,英山茶叶逐年都在成倍增长,目前已达到年产名优茶400多万公斤,冷库上百座。同时,报纸电台也广为宣传,让这一冷藏保鲜技术逐步影响到全国各地。
从2008年起,易华所在的英山县茶叶每年增值2个亿,从而使茶史上名不见经传的英山成为茶叶产量全省第一、全国第三的大县。目前夏秋茶卖价和春茶差不多,平均每斤达150元左右,每亩茶平均收入达3000元左右。技术创新带来的增值收入每亩达1000多元,带动了全县10万茶农致富。
1999年,《湖北日报》报道了易华的茶叶保鲜技术后,鄂西几个产茶大县的茶商亲自到英山观摩,而易华本人也多次到利川、宜昌等地传授。最早来英山取经的是武汉的云雾茶公司,该公司于1999年10月底从易华处购得3000斤名优茶,第一个在武汉建起了冷库,完全按易华传授的方法储藏茶叶。至此,武汉数千家茶叶经销商开始纷纷仿效这种方法来保鲜茶叶,让广大消费者在一年四季任何时候都能喝上新鲜的绿茶。
2000年5月,易华到北京马连道茶市推广茶叶保鲜方法,没想到起初很不受欢迎。那时的北京人认为茶叶是越陈越好,所谓的冷藏保鲜简直就是画蛇添足,毫无价值可言,而且徒耗资财,说白了就是吃饱了撑的人干的傻事。结果推广了一个多月,收效甚微。
后来,易华打听到英山老家有几位在马连道做茶叶生意的,而且他们都知道他易华在湖北保鲜茶做得很火。于是,他就动员这几位老乡用冷藏柜保鲜茶叶。老乡陈祥,第一个采纳了他的方法,用冷藏柜保鲜茶叶,生意一下子就火了起来,人们排起了长龙,争相购买陈祥的保鲜茶。其他的几个老乡也陆续跟进,生意都一天比一天好,而那些没采用茶叶保鲜技术的店铺门前异常冷落,与之形成了鲜明对比。不到十天功夫,这个保鲜技术的秘密就在整个马连道传开了。一周之内,马连道一万多家茶铺,几乎家家都购买了冰柜来保鲜,以至于整个北京城的冰柜一时间几近脱销。
起初有消费者对这种保鲜茶持怀疑态度,认为是加了色素的缘故。经反复检验之后,发觉不是那回事,便把这种茶当作稀缺宝贝,一下购了好几十斤。然后,又热情地将此消息告诉其亲朋好友,让他们也来买。一传十,十传百,于是就形成了马连道排队购茶的奇观。
其实不仅中国人喜欢这种茶,外国人也喜欢,当时不少外国人也跟风排队购买。当年卖给外国人,这种保鲜茶一斤最高售价竟达6000多块,真天价啊!
就这样,英山茶商陈祥财富暴增,赚得盆满钵满,对此他非常感谢易华,以后易华每次去北京,他就要请好几个英山老乡终日陪着易华,以感激当年他主动送技术之恩。
正是易华的茶叶保鲜技术,为英山茶商们开拓了滚滚财源,于是乎他成了他们心中的财神爷,打心眼里佩服他。但这还不是易华最主要的收获,关键是,他的茶叶保鲜技术能够逐步从英山向全国推广,使很多茶农不再因茶受累、因茶而穷,而是种茶受益、种茶致富,同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让人们不再无奈地天天面对陈茶,而能品尝到四季如新的香茗,更加有益健康。
结束语
红塔山的褚时健能够享有赞誉,是他晚年出狱后因种柑橘而富甲一方,再度创造了财富的神话。而易华呢,他虽然可以创造同样的财富神话,但却未去创造,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其志不在创造非凡的财富,而在非凡地造福他所深爱的处于贫穷中的四方百姓。如今,他让他的发明滋养了一方百姓,并延及整个中国,让无数茶农不再陷于困顿,并整体提高了茶叶的品质,让世人时时都能品尝到鲜美异常的绿茶。
因为心中有深切的大爱,所以易华开辟了一条前人未行过的路,而且幸运地成功了。2007年4月11日,易华历经多年研究并制订的"名优绿茶冷藏保鲜技术规程",由省质监局发布实施。2007年12月,他的"茶叶保鲜方法"获得省政府颁发的技术发明奖三等奖。2008年8月,他制订的"名优绿茶冷藏保鲜技术规程"获得省政府颁发的科学进步奖三等奖。2009年1月,他的"名优绿茶冷藏保鲜技术"获得省科协颁发的第八届"金桥工程"优秀项目一等奖。命运之神垂青了这位幼年丧母并被家庭遗弃的可怜的人,最终让他成为一个智慧的富于怜悯和同情的了不起的发明家,站到了与前人比肩的高度,为他的家乡英山涂上了一抹厚重的色彩。
不过,现已年过六十的易华并未在科学探索的路上止步,近年来,他又发明了环保铅笔、安全校服、武警公安国防服装、国旗标识新设计等,继续为社会做出新贡献。





英山论坛版权申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英山论坛共同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英山论坛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英山论坛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楼主热帖
支持英山论坛,做英山建设的促进派。

升级   98.6%

80

主题

1253

回帖

1493

积分

中级会员

平凡不甘平庸

Rank: 3Rank: 3

积分
1493
发表于 2020-3-16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
英山易华不简单, 人虽退休心不闲; 发明专利多又好, 茶叶保鲜一招鲜。  英山易华不简单, 一年四季忙不完; 公益事业见诸报, 扶弱助残人称赞。  英山易华不简单, 一身正气不平凡; 横眉冷对邪恶事, 恶人闻风吓破胆。  英山易华不简单, 人老心红志冲天; 勤奋学习肯动脑。 回报家乡作贡献。
支持英山论坛,做英山建设的促进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37.78%

44

主题

88

回帖

220

积分

论坛新手

Rank: 1

积分
220

社区QQ达人

发表于 2020-3-16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
给易老师点赞
支持英山论坛,做英山建设的促进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68.6%

48

主题

1699

回帖

184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843

社区QQ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20-3-17 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
对英山的茶叶产业,的确贡献不小!但愿 新年能通过行业标准!
实小老师打油诗:英山有名茶,保鲜有方法。国家专利奖,鼎名叫易华!
支持英山论坛,做英山建设的促进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98.6%

80

主题

1253

回帖

1493

积分

中级会员

平凡不甘平庸

Rank: 3Rank: 3

积分
1493
发表于 2020-3-17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
https://www.toutiao.com/i6803913651544654340/
支持英山论坛,做英山建设的促进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70%

1

主题

32

回帖

35

积分

论坛游侠

积分
35
发表于 2020-3-19 07:29 英山论坛手机APP | 显示全部楼层 <
冰箱里有两盒茶叶不会侵犯别人专利权吧?
支持英山论坛,做英山建设的促进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免责声明|手机版|小黑屋|英山在线 ( 鄂ICP备12016885号 ) |鄂公网安备42112402000088号 未成年人保护热线:12345

GMT+8, 2024-6-18 01: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