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的背景应该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故事还是比较感人、但是农民看来有些假不免要吐槽:老袁不知有没有原型、是虚构的话还好说、如果不是那就“此人只应故事里有、现实之中不可能”:泡桐坳村一到晚上离变压器远的地方灯都开不着、大年三十的年饭都吃不成因为电压低电炉子不工作、春晚也别想看了、有人吃年饭还点灯(如有一句假话、我愿坐牢),要动个电线、搞个电表什么的、就像孙子求爹、钱少一分人个还不尿你,如果我那里有国家电网老袁那样的人、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给他建个庙、永世供奉!
落雨村长还帮着收茶叶、遇着困难和纠分冲在最前面好像也有假、如今的村官大多落雨忙着打牌、遇纠纷吃了饭再说而且不一定解决!
因为是英山的又是农村人所以对英山特别山里的自然现象还是很了解、所以对电影的取景、讲述方式不免也要吐槽:既然是雨季或是雨季即将到来、但是我看到的农田的背景都是荒芜的(故事没有交待是有第三产业、所以那就是还是以农耕为主的典型农村)。
既然是山体滑坡阻挡多处山路、那么雨势应该很大、最少是连续性的,电影没有用点时间渲染为后面铺垫!山里大小河沟多少有流动的水、而且水应该是浑的,但是我看到他们几人抬着老袁过一个山沟居然没有水流淌、那山沟在英山的山里只要下点大雨百分百是有水的、他们抬着老袁过小溪、水只没过膝盖、水势不急、雨后竟然还是清澈见底、他们山里人居然过得困难非常、提心吊胆(我当年读书、过河顶着书包淌过齐胸的水、比那几个历经沧桑的大男人都要淡定)。
九十年代、修路基本是靠农民的义务工、那个推土机也太现成的了、居然来得很顺利很快,九十年代的电线还带皮的?我那如今还是裸体!九十年代烘茶应该还是烧火的、山上的茶厂更应是烧柴!农村人的红白喜事都是湾里帮忙、凤妹子喜事那天因为没电呕气、大晚上的吃席的桌子应该早就收拾好了、直到老袁把他们从门口劝回去洞房都没见有人收桌子!我那如今拉电都是农民们义务工抬电线柱子最少也是不见都是电力的人去抬!英山还有自称“俺”的?还有叫父亲叫爹的?
现在都流行地方话拍作品、用方言或者用英山味儿的普通话是不是更有味道?幸亏有马民权老先生的民歌点晴、否则100分的话此电影只能给59分!
以上、只代表个人观点、请指正、谢谢! |
|